受到全球經(jīng)濟景氣不振的影響,使得全球半導體產(chǎn)業(yè)、通訊設備業(yè)及資訊電子業(yè)需求不振,我國向來是國際電子產(chǎn)品的主要代工國家,受到的衝擊不小,表面粘著技術(shù)不僅運用於電子產(chǎn)品的系統(tǒng)組裝,在電子元件的製造及半導體、LCD等不同的領(lǐng)域也都有相當程度的接觸,我國近年電子組裝機械如自動插件機及表面粘著技術(shù)(SMT)機械設備的添置及增購明顯衰退,尤其是進口市場。
目前電子組裝可分為插件元件及表面黏著兩項技術(shù),表面黏著技術(shù)(Surface Mount Technology;SMT)又稱表面封裝技術(shù),是一種將電子元件焊接在 印刷
電路板或基板表面的封裝組合技術(shù),屬於電子元件組裝技術(shù)中的一種。一般所謂的SMT是指應用在 印刷
電路板上的電子元件接合技術(shù),但是相同的技術(shù)原理不斷的擴充它的應用領(lǐng)域,如應用在半導體領(lǐng)域者成為IC封裝技術(shù),運用於液晶顯示器的則為LCD封裝技術(shù)。電子元件組裝以往是以插入式封裝為主,將導線型(Lead Type)的金針狀電極插入 印刷
電路板通孔,再行焊接的接著技術(shù)。但是隨著小型、輕量、快速、高性能的要求,表面黏著於是漸漸取代插件焊接的接合原理,對近年來 印刷
電路板上的組裝技術(shù)有極大的貢獻。目前新的封裝技術(shù)陸續(xù)開發(fā)出來,也使得表面黏著技術(shù)的運用領(lǐng)域不斷的擴充,如先進的半導體封裝技術(shù)中的BGA、CSP、Flip Chip及COB,另外尚包含運用於LCD控制IC封裝方法的COG (Chip on Glass)及元件於軟板貼裝的COF。
2001年開始受到全球經(jīng)濟景氣不振的影響,使得全球半導體產(chǎn)業(yè)、通訊設備業(yè)及資訊電子業(yè)需求不振,我國向來是國際電子產(chǎn)品的主要代工國家,受到的衝擊不小,在2003年第三季以後景氣已然逐漸回溫,廠商停滯兩年的設備投資才又漸漸活絡起來。表面粘著技術(shù)不僅運用於電子產(chǎn)品的系統(tǒng)組裝,在電子元件的製造及半導體、LCD等不同的領(lǐng)域也都有相當程度的接觸,受到景氣波動的影響,我國今年在電子組裝機械如自動插件機及表面粘著技術(shù)(SMT)機械設備的添置及增購方面明顯的大幅衰退,尤其是進口市場。
我國電子元件自動插件機及表面粘著設備的來源主要是仰賴進口,尤其是關(guān)鍵設備如汎用、高速或超高速電子元件取放機(Pick & Place),目前國內(nèi)尚無廠商提供,完全是由國外進口,至於出口方面,由於國內(nèi)開發(fā)的程度偏低,因此歷年我國粘著技術(shù)設備的出口值不多,相較只有進口值的3%左右。圖一是我國1997到2003年電子元件自動插件機及表面粘著設備的進口值,2000年是我國電子組裝機械進口最高峰的一年,當年我國電子組裝OEM廠或是EMS廠大量接獲來自於國外PC、Note Book、Modem、Cable Modem、Mobile phone、…等國外委託代工的訂單,因此大量引進生產(chǎn)自動化設備,其中更以表面粘著技術(shù)的設備市場成長最受矚目。但是隨後的2001年及2002年就出現(xiàn)大幅萎縮的現(xiàn)象。其中2001年進口值為40.8億臺幣,相較於2000年,衰退58.5%, 2002年更進一步萎縮到32億臺幣左右,逐年降低的原因除了受景氣的影響之外,我國電子產(chǎn)品組裝線外移大陸也是降低國內(nèi)需求的重要因素。2003年我國電子組裝的自動插件機進口值持續(xù)衰退到7.48億臺幣,而表面粘著機則增加到46.55億臺幣,比2002年的31.92億臺幣成長45.8%。
單位:百萬新臺幣
資料來源:工研院經(jīng)資中心ITIS計畫(2004/06)
圖一 我國歷年自動插件機及表面粘著機進口值
在設備進口來源方面(如表一及表二所示),自動插件機前五大進口國家分別是日本、德國、美國、瑞士及新加坡,其中日本就佔有5.32億臺幣,佔有我國自動插件機進口市場的71.1%,其次是德國進口9,567萬臺幣,近年來我國由德國進口自動插件機的比例逐漸增加,2003年便成長超過1倍以上。韓國原本是我國相當重要的進口國,但2003年減少到1,000萬臺幣左右。
表一 我國2001~2003年自動插件機主要進口國家
單位:百萬臺幣
排名 |
2001年 |
2002年 |
2003年 |
國家 |
進口金額 |
國家 |
進口金額 |
國家 |
進口金額 |
1 |
日本 |
370.65 |
日本 |
676.92 |
日本 |
532.49 |
2 |
大韓民國 |
106.70 |
美國 |
62.97 |
德國 |
95.67 |
3 |
美國 |
64.68 |
大韓民國 |
55.44 |
美國 |
55.60 |
4 |
德國 |
45.83 |
德國 |
44.08 |
瑞士 |
16.30 |
5 |
新加坡 |
25.80 |
新加坡 |
15.79 |
新加坡 |
15.98 |
資料來源:工研院經(jīng)資中心ITIS計畫(2004/06)
歷年來我國最主要的SMT設備進口國家是日本,1999年的總金額為49.6億臺幣約佔整體進口金額的78%,2000年更高達78億臺幣,但2001年則僅有30億臺幣,2002年則縮小到26億臺幣左右,2003年回升到41.42億臺幣的進口值,佔整體進口金額為81%左右,其次是美國及南韓,由美國進口值在2003年以前基本上變化不大,但2003年卻滑落到1.82億臺幣,反觀由韓國進口金額卻成長超過100%,佔有我國SMD元件取放機4%左右的市場,韓國近年來逐漸向臺灣電子資訊市場進軍,挺進的產(chǎn)品範圍幾乎涵蓋所有電子相關(guān)產(chǎn)業(yè),連帶的使SMT設備在國內(nèi)的曝光率大幅提昇,南韓主要生產(chǎn)SMD元件取放機的廠商有MIRAE及SAMSUNG,目前國內(nèi)也有邦楊及碁達代理兩家公司產(chǎn)品。另外,由新加坡商通創(chuàng)集團 (Autron )成立的臺灣通創(chuàng)代理的荷蘭飛利浦集團 Assembleon(安必昂)在2002年對我國進口SMD取放機的金額由2001年的3.09億臺幣大幅萎縮到0.14億臺幣,Assembleon(安必昂)認為亞洲已成為電子零件生產(chǎn)重鎮(zhèn),臺灣和中國大陸即掌握 78% 的市場,因此飛利浦集團將會移轉(zhuǎn)部分技術(shù)給 Autron 集團,未來會逐步將設備組裝工作移轉(zhuǎn)到亞洲,臺灣廠商將有承接設備OEM的機會。
表二 我國2001~2003年表面粘著機主要進口國家
單位:百萬臺幣
排名 |
2001年 |
2002年 |
2003年 |
國家 |
進口金額 |
國家 |
進口金額 |
國家 |
進口金額 |
1 |
日本 |
3,022.47 |
日本 |
2,643.29 |
日本 |
4,142.06 |
2 |
美國 |
313.47 |
美國 |
300.26 |
美國 |
182.10 |
3 |
荷蘭 |
308.95 |
大韓民國 |
121.21 |
大韓民國 |
178.40 |
4 |
德國 |
183.67 |
德國 |
27.33 |
德國 |
65.67 |
5 |
瑞士 |
106.65 |
瑞典 |
18.54 |
瑞典 |
44.15 |
6 |
大韓民國 |
57.65 |
荷蘭 |
14.09 |
新加坡 |
17.17 |
7 |
芬蘭 |
43.23 |
英國 |
13.17 |
香港(中國) |
13.79 |
8 |
香港(中國) |
29.12 |
香港(中國) |
13.04 |
英國 |
3.67 |
9 |
新加坡 |
9.05 |
新加坡 |
13.02 |
瑞士 |
2.76 |
10 |
英國 |
3.85 |
菲律賓 |
8.43 |
加拿大 |
1.05 |
資料來源:工研院經(jīng)資中心ITIS計畫(2004/06)
就進口廠商來看,我國表面粘著機前三十大進口廠商主要集中在資訊系統(tǒng)及筆記型電腦大廠,而且組裝代工CES(或EMS)仍是市場需求的主流,通訊系統(tǒng)組裝業(yè)的需求則有明顯的衰退。根據(jù)表三顯示,奇美電子在2002年一舉進口1.07億臺幣的表面粘著機之後,2003年更進一步擴大投資到9億臺幣以上,遠遠超越傳統(tǒng)電腦資訊大廠的需求值,而電腦資訊廠的表面粘著機投資金額則維持在1~2億臺幣之間,比較例外的是華碩電腦,在2001年有6.72億臺幣,2002年尚有1.5億左右的表面粘著機投資,到2003年則僅剩下4,600萬左右的進口值,然而以華碩的產(chǎn)能實力,未來仍將有相當大的需求空間。
表三 我國2001~2003年表面粘著機主要前三十大進口廠商
單位:百萬臺幣
排名 |
2001年 |
2002年 |
2003年 |
廠商名稱 |
金額 |
廠商名稱 |
金額 |
廠商名稱 |
金額 |
1 |
華碩電腦 |
672.06 |
華宇電腦 |
372.33 |
奇美電子 |
900.54 |
2 |
宏達國際電子 |
468.26 |
華碩電腦 |
144.49 |
環(huán)隆電氣 |
199.96 |
3 |
環(huán)隆電氣 |
211.37 |
南茂科技 |
120.10 |
廣達電腦 |
133.56 |
4 |
廣達電腦 |
165.32 |
奇美電子 |
106.85 |
陽慶電子 |
122.15 |
5 |
華寶通訊 |
128.48 |
環(huán)隆電氣 |
105.85 |
國碁電子 |
119.96 |
6 |
廣輝電子 |
98.53 |
松下產(chǎn)業(yè)科技 |
102.29 |
技嘉科技 |
111.35 |
7 |
泰谷光電科技 |
95.27 |
廣達電腦 |
91.53 |
松下產(chǎn)業(yè)科技 |
97.97 |
8 |
飛盟國際 |
87.92 |
華寶通訊 |
88.79 |
碁達科技 |
97.56 |
9 |
微星科技 |
70.19 |
仁寶電腦工業(yè) |
85.81 |
威達電 |
82.91 |
10 |
敦南科技 |
67.55 |
飛盟國際 |
68.36 |
楠梓電子 |
81.41 |
11 |
友創(chuàng)工業(yè) |
62.95 |
臺灣表面黏著 |
61.43 |
臺灣表面黏著 |
79.58 |
12 |
旭興科技 |
58.71 |
陞技電腦 |
55.07 |
訊倉科技 |
77.87 |
13 |
頂倫企業(yè) |
46.89 |
友旺科技(竹南) |
51.39 |
奇美通訊 |
68.62 |
14 |
正崴精密工業(yè) |
43.23 |
日月光半導體 |
51.14 |
志合電腦 |
64.76 |
15 |
長禾興實業(yè) |
41.55 |
友達光電 |
45.36 |
華宇電腦 |
60.28 |
16 |
明基電通 |
41.47 |
奇美通訊 |
44.23 |
臺灣國際航電 |
59.86 |
17 |
碧悠電子工業(yè) |
40.42 |
勤茂資通 |
43.32 |
泰詠電子 |
58.59 |
18 |
俊端科技 |
40.16 |
盈溢電子 |
38.35 |
合勤科技 |
57.45 |
19 |
日月光半導體 |
36.84 |
中租迪和 |
36.34 |
飛盟國際 |
55.45 |
20 |
泰詠電子 |
36.46 |
正文科技 |
34.56 |
三翼電通 |
53.69 |
21 |
銓訊科技 |
35.89 |
臺灣微型影像 |
33.40 |
正文科技 |
52.38 |
22 |
正文科技 |
34.38 |
飛利浦建元電子 |
33.02 |
國碁電子(土城) |
46.88 |
23 |
寶聯(lián)電腦 |
34.26 |
宇太網(wǎng)訊 |
31.41 |
華碩電腦 |
46.57 |
24 |
宏傳電子 |
33.82 |
友創(chuàng)工業(yè) |
31.22 |
英業(yè)達 |
45.61 |
25 |
環(huán)隆科技 |
31.47 |
百一電子 |
30.17 |
神腦國際企業(yè) |
44.79 |
26 |
中租迪和 |
30.93 |
泰詠電子 |
29.73 |
積智日通卡 |
44.23 |
27 |
臺灣表面黏著 |
29.70 |
日月瑞 |
28.29 |
廣運機械工程 |
41.93 |
28 |
菱生精密工業(yè) |
29.40 |
庚霖電子 |
27.38 |
華寶通訊 |
41.70 |
29 |
陞技電腦 |
29.00 |
技嘉科技 |
27.00 |
倫輝實業(yè) |
40.08 |
30 |
嘉信光電 |
28.76 |
所羅門 |
26.74 |
中磊電子 |
39.59 |
小計 |
2831.25 ( 69.3% ) |
2045.93 ( 64.1% ) |
3027.28 ( 65.0% ) |
資料來源:工研院經(jīng)資中心ITIS計畫(2004/06)
若就全體進口設備業(yè)者來看,液晶平面顯示器產(chǎn)業(yè)及專業(yè)SMT代工業(yè)對表面粘著機是近年來需求成長最快的部分,尤其是LCD組裝段(Moduel)及COF封裝技術(shù),由近年來設備進口廠商來看,奇美電子、廣輝電子、友達光電、碧悠電子等對SMT設備需求均有明顯的增加。表六為近三年我國表面粘著機需求行業(yè)分析的結(jié)果,由資料顯示,電腦與資訊家電業(yè)一直是我國表面粘著機的最大需求者,2001年有將近17億臺幣的市場規(guī)模,然而到2003年卻不增反減,市場需求縮小到16.2億臺幣,有4.4%的衰退幅度,而過去第二大需求的族群是通訊設備業(yè),2001年還有8.5億臺幣的市場需求,到2003年也僅剩下5.8億臺幣,市場更萎縮31.6%,整個市場的主流需求者轉(zhuǎn)向液晶平面顯示器(LCD)業(yè)及專業(yè)SMT代工業(yè),其中液晶平面顯示器(LCD)業(yè)在2003年對表面粘著機的需求規(guī)模高達10.2億臺幣,足足比2001年的2億臺幣增加415.2%,成為我國表面粘著機市場第二大需求族群,其中奇美電子、廣輝電子及友達光電在近三年中也都陸續(xù)投入相當多數(shù)量的表面粘著機的投資。
表六 我國表面粘著機需求行業(yè)別與成長性
單位:百萬臺幣
需求行業(yè)別 |
2001年 |
2003年 |
‘03/’01成長率 |
電腦與資訊家電業(yè) |
1,694.88 |
1,619.68 |
-4.4% |
液晶平面顯示器業(yè) |
198.91 |
1,024.84 |
415.2% |
專業(yè)SMT代工 |
427.53 |
764.40 |
78.8% |
通訊設備業(yè) |
849.39 |
581.36 |
-31.6% |
設備代理業(yè) |
220.75 |
198.93 |
-9.9% |
電子週邊及零組件業(yè) |
276.21 |
155.72 |
-43.6% |
半導體及晶片模組業(yè) |
189.19 |
125.83 |
-33.5% |
光電業(yè) |
164.76 |
114.45 |
-30.5% |
其他行業(yè) |
64.39 |
69.79 |
8.4% |
資料來源:工研院經(jīng)資中心ITIS計畫(2004/06)
其次,南茂科技成功開發(fā)高技術(shù)層次晶粒/軟膜(Chip on Film, COF)封裝與測試技術(shù),此技術(shù)為下一世代LCD驅(qū)動IC的封裝主流,因此該公司在2002年大量引進SMT設備達1.2億臺幣,成為2002年第三大進口廠商,預估未來國內(nèi)LCD產(chǎn)業(yè)對表面粘著機需求將是繼資訊系統(tǒng)、通訊系統(tǒng)以外另一個需求成長相當強勁的主流。另外,由於攜帶式電腦、手機、PDA、數(shù)位相機等機體設計趨向短小輕薄, COF 的應用正急速增加當中,全球 COF 的需求量,從 2000 年的市場金額180 百萬美元增加至 2003 年的 410 百萬美元,有 130%以上的成長空間。在國內(nèi)LCD Moduel產(chǎn)業(yè)對 COF 需求漸增的情況下,先前以 COG製程的 LCM 廠商已紛紛轉(zhuǎn)向 COF 製程,同時配合 SOP (System on Package) 的封裝趨勢,新世代 COF 已將被動元件整合入基板中,因而延伸出以往未有的被動元件實裝製程需求,COF 在 SOP 的發(fā)展趨勢下,被動元件加入 Substrate 的封裝已是電子產(chǎn)業(yè)主流,也使得LCD產(chǎn)業(yè)對表面粘著機的需求大幅增加。
另一個具有高需求成長的族群是專業(yè)SMT代工業(yè),2001年時市場規(guī)模約4.3億臺幣,2003年擴增到7.6億臺幣,有78.8%的成長率。在系統(tǒng)或準系統(tǒng)業(yè)者成本控制的機制下,組裝委外代工的機會增加,而SMT設備成為專業(yè)SMT代工業(yè)者的製程保證,尤其在微小化的趨勢下,換機市場便會不斷的被激發(fā)出來,因此掌握趨勢的專業(yè)代工業(yè)者在強調(diào)高代工毛利的誘因驅(qū)使之下,設備將仍會不斷的更新,因此製造服務及代工的趨勢下,專業(yè)SMT代工業(yè)仍將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,而表面粘著機的需求也將隨之膨脹。
圖二便是近三年中我國表面粘著機市場需求配置的變化情形,電腦與資訊家電業(yè)的需求比重已由2001年的41%降低到2003年的36%,通訊設備業(yè)則由2001年的21%下降到12%,而平面顯示器業(yè)則由2001年的5%需求比重增加到23%,專業(yè)SMT代工業(yè)也由10%提高到16%,整體的需求結(jié)構(gòu)呈現(xiàn)出相當大的變化。
資料來源:工研院經(jīng)資中心ITIS計劃(2004/06)
圖二 2001年及2003年我國表面粘著機市場需求配置變化
在國內(nèi)廠商動態(tài)方面,向來為日本設備商佔領(lǐng)的國內(nèi)市場,也因為國內(nèi)廠商積極研發(fā)而產(chǎn)生極大的激勵作用,由廣達電腦、永大機電、旭陽創(chuàng)投聯(lián)手投資成立的元利盛精密機械公司,繼推出EM-320高精度零件取置中速泛用機之後,於2003年3月又成功開發(fā)COF晶粒薄膜捲帶式全自動COF製程組裝設備,象徵著我國在精密機械設計能力與與實績,已邁向結(jié)合高科技製程技術(shù)的機械開發(fā)。
另外,國內(nèi)最早投入SMT元件貼放機生產(chǎn)的盟立自動化(股),目前也有三種SMT機形供應市場,分別是M98 II - L 多功能泛用機、M99QIC元件專用機及H99轉(zhuǎn)塔式中速機,其中M98 II - L 可達到1005(0402)元件取放,而M98 II - L 及M99Q為可由QFP延伸到BGA及SOP的全面機種。同時盟立所開發(fā)的控制器也被國內(nèi)相關(guān)的電子組裝設備商所採用,如點膠機、貼片機等,是國內(nèi)整合自動化機具設備、系統(tǒng)及軟硬體設備及技術(shù)的典範。 |